
中方融媒8月18日讯 在中方县蒿吉坪瑶族乡桃江村,58岁的乡村教师杨春辉照顾85岁的同村孤寡老人杨楚卯已经19年了。19年前,杨楚卯的妻子去世,从此他终日沉浸在悲伤之中,且由于年岁增长,行为能力和智力都出现了严重的缺陷,生活无法自理。19年来,杨春辉风雨无阻,从最开始的日常关心到逐渐承担了老人的全部生活。谈及付出,他却说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很平常的事。
一诺千金——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杨春辉家与杨楚卯家相隔不到二十米,中间是一条细窄的水泥路。每天早上出门前,杨春辉都会走过这条小路,给杨楚卯送去早餐,看着老人吃完,他才出发去上班。晚上回来,杨春辉并不会马上回家,而是第一时间来到老人家里,查看情况并打扫房间。这些已经成为杨春辉的习惯。
杨楚卯无儿无女,一直和妻子生活在一起,然而自从2004年妻子去世后,杨楚卯心理受到打击,终日以泪洗面。
从那时起,杨春辉便开始主动帮助起这个孤单的老人。工作之余,杨春辉会陪他聊一聊家常,每逢赶集的时候都会买一些生活用品和水果给他。
前些年,杨楚卯还能做饭,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他的身体也每况愈下,到了2017年下半年,杨楚卯已经双眼失明,听力严重受损,无法与人正常交流,生活也不能自理,常年卧病在床。
“当时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作为一名党员知道自己肩上的使命和责任,而且我之前也是一直在照顾他,现在只不过是说可能需要花的时间更多,做的事情更多。当时我还跟村干部立下承诺——我妈吃什么,他也吃什么。”杨春辉回忆说,从那时候起,便开始在学校与家两点一线来回奔跑,既要照顾好老人又要教好学生。
“像杨楚卯老人这种情况,虽然我们村干部也是一直在尽可能地帮助,但是要完全去照顾方方面面也是很难。当初杨老师向我们立下了那个承诺,这么多年他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桃江村村支部书记杨景说道。
“2022年3月22日凌晨1:30左右,天下着雨,当时的温度很低,4℃左右,我睡在床上,听到外面传来一声呻吟,我以为是我妈生病了,立即起床,跑到外面,没看到我妈房里亮灯,肯定另有原因,便打着手电,围着屋转了一圈 ,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杨楚卯在雨中淋着,蹲在地上,直打哆嗦,棉衣都湿透了,我便找来雨具,把他拖到房间,给他换掉了棉衣、内衣和裤子,此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四十。”杨春辉如是说。
由于失去自理能力,杨楚卯的心态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砸门、砸玻璃、扔被子都成了家常便饭,甚至有时候还会独自爬到离家两百多米外的公路上。杨春辉说,“2021年9月开学后的一天,我给他送完饭以后就去了学校,他吃完饭后,冒着三十多度的高温独自跑到离家两百米远的公路旁,然后中暑昏迷了,下午7点我老婆给我打电话说他在水泥路上躺着,喊他也没反应。”挂断电话,杨春辉马上从学校往家赶,发现杨楚卯中暑后,便找来水和解暑药给他喂下,杨楚卯喝了药慢慢有了精神,杨春辉便半扶半拖送他回去,尽管只有两百米的路程,但杨春辉却走得异常艰难,走走停停,到家时已是晚上10点。
对杨春辉来说,照顾杨楚卯最大难题是打扫卫生。杨楚卯经常在房间里随地大小便,排泄物到处都是,杨春辉只能忍着刺鼻的味道进行打扫。
“有一段时间是清理大小便最艰难的时期,记得有一天我不在家,没能及时清理,我回来时看到他的衣服上、鞋子上、被子上到处都是大便,臭气熏天,于是我便找来口罩,强忍呕吐,把他的衣服、被子、鞋子换掉,地板全部清理干净。”杨春辉回忆道。
有人曾这么问过杨春辉:你为他做了怎么多,可是他根本不懂感恩,也不明白你的好,值得吗?
杨春辉只是笑笑说,“没想过放弃是假的,但是转念一想他现在都这个情况了,难道还要去和他计较吗?既然做了,我就会一直做下去,也不需要他回报。”
言传身教——融进整个家庭血脉的优良家风
走进杨春辉家的堂屋,老旧的木墙上满是岁月的痕迹,右上方一幅褪了色的字画分外引人注目,上面是四个苍劲有力的毛笔字——“花好月圆”。这是杨春辉与妻子杨金花结婚时挂上去的。
提起杨春辉的时候,杨金花满眼是笑,“好”是杨金花对丈夫用得最多的一个形容词。
但提起妻子,杨春辉却红了眼眶,“我最想感谢的就是我的妻子,这么多年,她一直在帮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陪我一起度过。”
2021年3月,杨春辉从之前任职的锦溪小学调到了离家20多公里远的蒿吉坪民族学校。由于学校与家里距离较远,杨春辉下班回到家已经是夜幕低垂,于是照顾老人的重担很大一部分压到了妻子杨金花身上。
“他换了学校之后,基本都是我去送晚饭、打扫卫生了,我们自己家里还有一个老人,就相当于两个老人一起照顾了。”杨金花不善表达,但却用行动默默从丈夫手里接过了这根“爱的接力棒”。
日常赶集,逢年过节,杨春辉夫妇都会为杨楚卯买一些水果零食,冬冷夏热也都会为他添置新衣服和新鞋子。在两口子的悉心照料下,杨楚卯基本没出现过其他疾病,体重也比之前壮实了一些。
除了妻子,近九十岁的母亲宋府凤也给了杨春辉很大的支持。
“母亲年轻的时候曾和杨楚卯家里有过很严重的矛盾,但是她从没有计较过,她总是告诉我不要去计较这些,要宽宏大量,她自己也是这么做的。”杨春辉告诉我们,前几年身体硬朗时,母亲宋府凤经常会帮忙照顾杨楚卯,尽管现在腿脚不利索了,但有时候她看儿子儿媳还在忙碌就会主动过去送饭。
母亲的言传身教,深深烙印在杨春辉心里,他也总是告诉自己的儿子,要尊老爱幼,不要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尽可能地多去帮助一些弱势群体。
这份优良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融进了整个家庭的血脉,在杨春辉一家人心里,也早已把杨楚卯当成了自己的至亲一样对待。
尽职尽责——工作家庭两不误
做一件事就要做好,这是杨春辉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要求。
在蒿吉坪民族学校,杨春辉身兼数职。他既是学校的总务主任,需要管理学校后勤的各项事务,同时还是八年级的任课老师,负责地理、地方民族文化和生理健康常识三门课程的授课任务。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幽默风趣,是学生们对杨春辉的评价。尽管今年已经58岁,但他总能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上课的时候,他喜欢用各种故事带领学生们感受知识的魅力,下了课,他又会像好朋友一样和学生们拉家常、开玩笑。杨春辉说,“去年地理会考之后,有几个同学问我,老师,为什么初三就没有地理这门课了呢?我还想学地理。还有一位同学对我说,老师,我想报考师资班,将来和你做同事。我都报之以笑,告诉他们加油吧,以后有的是机会。”杨春辉将这份对教育教学满满的爱倾注到了每一个学生的身上。
2022年8月6日,学校进行全员大家访活动,杨春辉被分到周路坪、庞家山、吉都堂一带家访,在庞家山看到杨依依刚从医院动手术回来,双脚不能下地,只能躺在床上,需要人全程护理时,感到一阵心酸,惜日懂事、活泼可爱的学生怎么会受到这样的打击呢?杨春辉便走到杨依依的床前,进行心理安慰,交流了很多,临走时还塞给了她100元钱,嘱咐她好好养病,祝她早日康复,回到学校。
在同事眼中,他像一个永远在旋转的陀螺,身上总有股使不完的劲儿。除了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同事、学生有需要,他都会力所能及地去帮助。
如果不是2021年9月学校召开的那次党员会,同事们至今不会知道,工作如此忙碌的杨春辉居然还一直默默照顾着一位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老人。
“每天早上很早他就来了,晚上忙完就算再晚也会回去,那时候我还不明白为什么他每天都要回家,他家里离学校很远,骑摩托车需要一个多小时,他完全可以住学校宿舍里。”校长杨贤生回忆,直到那次党员会,党员们轮流说出自己近期做过的三件好事,杨春辉这才有些犹豫地提及了自己一直在照顾老人的故事。
“听说了这个事情我们都肃然起敬,杨老师在学校的工作很多,但是他都做得很好,从来没有因为家里的事情耽误过。”同事丁杰平说道。
大爱无言。面对赞誉,朴实的杨春辉却始终很淡然,“我觉得我只是做了一件很平常的事,而且这件事情不是我一个人在做,我的整个家庭,整个社会都在做,还有村里、县里都给了我很多帮助,我也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责编:杨丽群
来源:中方县融媒体中心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习言道|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七方面重点任务!
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7月7日—7月13日)
时政微观察丨总书记深情寄望电影工作者
坚守艺术理想 不负时代使命
重温总书记重要论述 共建美好地球家园